一般来说,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恐惧心理较严重,都很怕黑。如果有一个小孩,她不爱明亮,她喜欢躲在黑暗的房间中,你会怎么看呢?
一天应朋友之邀上她家吃晚餐,到她家时已18时多,朋友夫妇都在厨房忙碌,她的爸妈在屋外的小花园聊天,不见他们读小学六年女儿小慧的踪影。朋友常带小慧在身边,所以我与小慧还算熟悉,我问孩子上哪了,朋友说在楼上,上楼去找她吧。我径自往楼上走去,二楼黑乎乎的,不像有人在的样子,我喊了一声“小慧”,没有回应,又连喊了两声,才听到小慧轻轻的回了一声。我朝她的房间张望,也是黑漆漆的。“小慧,你在房间吗?在干吗?”我边问边往里走,黑暗中见小慧头在床的中间,脚挂靠在床头屏上,听到我进去,嘻嘻笑了两声。
我问她怎么不开灯,不害怕吗,她说不怕。没有起身开灯的意思,还问我可以坐下谈谈吗,我在床边坐下,她起身迅速闭了窗帘并关上房门。
房间里更暗了,我们就在黑暗中聊了起来。聊到考试的情况时,我提出看试卷,小慧才磨磨蹭蹭地打开了台灯——开灯前,她又利索地闭上又一层窗帘。这动作解开了当初他们搬家时我到这房间看到一个小小的窗台设两层窗帘的疑惑。
朋友喊我们吃饭了,小慧的第一个反应是闭灯,然后拉开窗帘,之后才带着我穿过黑暗下楼。
吃过晚饭,因为饭前对她试卷的讨论还没完,小慧邀我继续。上得楼去,又是连闭两层窗帘,又是置身黑暗中。她问了我很多与现在的学习关系不大的问题,聊了一会,我说还是看试卷吧,她先去窗口撩开窗帘张望了一下,才打开了台灯。我们谈着试卷里的问题,突然,窗外传来一阵喧哗声,小慧神经反射似的跳了起来,马上关了台灯,站到窗台上撩开窗帘的一小角,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还招呼我过去看……
后来,我问她:“你感觉自己的房间如何?”她说:“有安全感。”我问除了安全感还有什么呢,或者是有什么缺点。她说:“这房间最大的缺点是太大了!”
一个13岁的孩子,在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里,喜欢黑暗多于明亮,觉得在房间里的第一感觉是有安全感,她有怎样的经历、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呢?她的行为正常吗?她的心理健康吗?
鉴于孩子的这种状况,我与朋友作了沟通,她说这是孩子自小养成的习惯,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的回答是笔者接触到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普遍的说法,很明显,每一位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对于心理健康,父母们则往往疏忽。近十年来,青少年情绪紧张或低潮、烦燥不安、心情抑郁、感受力降低、思维迟纯、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衰弱、失眠、暴力事件、吸毒、逃避现实等现象越来越多,患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孩子日益增加,这与父母心理健康概念的空白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有直接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已提出“健康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综合”。即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关键。父母感情不和睦,教导子女角色不调和,对孩子的心理需要没有予以适当的满足与开导等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这些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人不知道一个人是否健康、乐观、精神状况良好,跟儿童以前的生活经验有密切的关系的道理。联合国专家预言“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如果我们还不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等待我们的绝对不会是达观的社会与生活!
2006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