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可以做什么
“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可以做什么?”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回到之前,我们谈到现在医学对抑郁症有许多分类。
其实,对于中医而言,分析抑郁症类型,确定不同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样做是没有太多意义的。那么,对于中医来说,我们会做什么是有意义的?
试着思考这样的问题:所有的心理问题,背后关乎的是什么?
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
关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水平。
关乎一个人对自己了解多少。
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去了解自己。
关乎一个人是否愿意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如何与世界交流。
关乎这个世界怎么样地在有意无意、善意或恶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交互影响、互换。
关乎一个人在与这个内外世界的交换中,自己的身心意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有意义的?
因为当一个人具备这些能力时,他就不太容易掉到各种心理疾病名称和类型的陷阱中。
他会明白,即使此刻他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兴,甚至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感到不高兴,他都知道这是人生必要的东西。
人生一直是起起落落的,和股票一样,没有一只股票永远会往上走。
身体健康也是这样。当一个人感觉身体不太好时,如果他知道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他就不会心里发慌地到处找中医或者找西医。
生病其实是认识生命,重新学习的开始
这个时候,他会回到我们最初的那个好问题:当一个人生病时,他可以做什么?
其实是学习开始了。
借由对自己的观察,旁人的提醒,或者看书思考……他会回过头来看看:
看看自己跟家人、朋友等等的关系怎么样?
看看是否对待自己过于严厉了?
他也可能会借助一些外在的参照,意识到自己是不是一直过于封闭?
或者在坚持一些不一定需要坚持的东西,在维护一些不需要维护的东西。
留意一下自己的饮食、睡眠、运动。
有什么还没有意识到的盲点?
生活是不是过于单一了?
当他回过来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调整已经自动开始了。
一段时间以后,不管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问题,会好转或者消失。
高血压、糖尿病真的需要终身吃药吗?
其实医学的本质,不管是中国的医学还是西方的医学,最初的本质应该不是说:你有病,要吃药,不能停。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也是这个问题。真的需要终身吃药吗?或者只是吃药、不做其它方面的改善,对保持健康有用吗?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长期或者是终身服药,以这种方式来解除人生痛苦,或者来解除某种生理、心理、情绪、认识上的冲突,合理吗?
任何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不合理的。有几个人会这么想?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你是不是医生,是不是饱读诗书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其实是人的基本能力:能理性地去观察和思考。
我们现在过于追求外在的标准:学很多东西,学到博士、博士后,很精深。好像这样才能对一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
就像一件事情做还是不做,不在于财务分析和远期的损益分析。当下你安不安心?你知道做了以后你不安心,你就不会去做了。
这样做,既不需要学习,也不需要文凭。
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者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传统中医关注整体生命活动
当一个人在太多问题上,一直都需要知识和既定的标准来界定,不能从自己的内心和基本的生活经验来做出判断的时候,他就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
因为他不是活在自己的内心基础上,或者说他的头不在自己身上。
从国家计生委的权威医学网站上对目前抑郁症的描述可以看出:目前的病因尚不清楚,诊断也不明确,尚无针对抑郁障碍的特异性检查项目。
有意思的是,病因不清楚,诊断不明确,但还是在开很多药!
大家可能不知道,抗抑郁症的药对人体的副作用,有些药,吃了会想自杀。
我当时在北京平心堂诊所时,我的一些病人是从北京六院、三院,还有回龙观医院看过很久,吃好几种精神药物的。
我记得有一个病人同时吃六种精神心理类药物,已经吃了两年了,是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最后通过咨询交流,生活方式和认知的改善调整,加上中药针灸,帮助他把西药一点一点地停下来。他吃了这么多年精神类药物,居然毫不怀疑,坚持带病工作。
专业的心理课里常常会提到,临床上,抑郁和焦虑往往是混在一起的。有时候是抑郁,有时候是焦虑。
它们有一个波浪性,有时候在高点,有时候低点。兼有一系列其他的身心障碍,比如睡眠不好、饮食不佳、肢体无力、注意力下降……
总之,是一系列生理心理不适和社会适应不良。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身心意整体生命活动的下降。
人的生命是那么丰富,当所有的都下降了,只是贴一个标签,认定这是某个病,然后吃药。
这个逻辑严谨吗?
所以在这个角度看,传统医学,不管是传统中医学,还是传统西方自然医学,在逻辑上更加严谨一点。
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整体的生命活动。
Ps: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海豚湾·心灵寄语:
年岁渐长,我越来越发现周边有人时常身体这不舒服,那不利索的,大家也越来越注重身体保健,但常常见到一边保健、治疗,一边延续自我伤害,药物只是暂时地压制症状,身体则越来越疲惫不堪。在心理咨询探索中,我们常常惊奇地发现疾病其实是包装丑陋的礼物,其背后蕴含心理意义,若我们了解到祂的语言,并调整原有的生活模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疾病实现了祂的意义,便会逐渐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