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了你好”,是很多父母喜欢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让一些孩子看起来很懂事、孝顺,因为他们懂得感恩父母,希望自己成为一家人的骄傲,但同时,他们的内心好像被什么束缚着,很容易陷入负罪感,无法真正感受到快乐和轻松;还有一些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父母“以爱的名义”控制着,想要逃离。
说到底,这句话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伤害。
那么,作为子女该如何应对呢?
答案是,把父母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分离,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01
“我都是为了你好”,
其实是一种伤害
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多孩子感受不到这份爱,其原因很可能是父母不会爱,“我都是为了你好”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了父母不会爱孩子,因为这句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控制和伤害。
这句话,以爱的名义向孩子们提出他们达不到、或不情愿达到的要求,站在“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让孩子们无力反抗,反而将责任归于自己,这其实是一种情感暴力或勒索。
就像《情感勒索》一书中说的:“情感勒索者对他人的侮辱和幼稚的举动,都会被他们合理化为‘这都是为了你好’。其实在这里,情感勒索者确实不像你想的那样充满恶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自认为是为你上了宝贵的一课。”
可见,这句话的伤害是隐蔽的,不易觉察的,甚至很难应对,这也是被伤害的孩子们,不知怎么办的重要原因。
02
应对父母的“我都是为了你好”,
需要把父母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分离
习惯听从父母安排的孩子,会成为听话的好孩子,因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满足父母的要求,但是,他们有时不能确定什么东西是自己想要的,包括父母也会时常告诫他们,要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而这些让他们陷入了痛苦当中。
这里的痛苦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父母的要求,二是自己的需求,他们都没办法满足。
比如,妈妈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是父母的要求),我们就好好学习,妈妈又说你不要我叫你学习你才学习,你要自觉自发的学习,这时,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因为这两个要求是矛盾的。
也就是说,我们没办法在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做到自主、自发,即按照自己的需求做事。
这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两个要求分离,既可以摆脱父母“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控制,又可以让自己拥有自主权。
其实,这就是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即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为我的课题负责,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同时,我也不接受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分离,就不会痛苦地生活着。只是很多人做不到。
03
把父母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分离,
以重获自己的自主权
前面说了,如果我们能够做到把父母的要求和自己的需求分离开来,就会获得轻松自在,只是这件事很难做到。
不过,我们可以用分离的方法,即换个角度去考虑。
重新看一下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里,有多少自发的、主动的内源的动机,自己有没有在享受自己做的这件事,或者自己是否觉得做的这件事情和自己息息相关,把别人的想法暂时放到一边,别人是让自己做这件事了,但是自己做的这么爽,或者做的这么不爽,这里的困难、挑战、乐趣,它都是自己的经验。
归根到底一句话,那就是在遇到父母强迫自己做事时,多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谁?是为了我自己,还是因为我父母要求我这么做?
答案最好是“为了自己”,因为这样我们就不会纠结,也不会因为父母的控制而感到烦躁。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自己”,让我们重获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主权。
写在最后
作为父母,尽量少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很可能毁掉孩子做事的全部热情;作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自发为自己做事儿,就要保护他们的内在动力,从心底里相信他们可以为自己负责。
作为孩子,尽力做到不和父母较劲,哪怕他们喜欢指挥、下命令,甚至不信任自己,因为我们到底能不能为自己负责,有没有为自己负责,我们自己是知道的,更为重要的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住自己的主见,父母就会慢慢减少对我们生活的干预。
记住,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儿,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好。
图文转自网络,有修改
若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海豚湾·心灵寄语
作为个体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是一种成长的表现。父母与子女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双方长期沟通困难会影响亲子关系与家庭和睦,甚至因各种情绪的涌动或压抑而衍生身心疾病。有需要可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预约电话:18023297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