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常说“女人心,海底针”,就是说女人的心思难以捉摸,要读懂女人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个人却认为,要读懂女人,只要解读了她们的情托情结,其它的就不言自喻了。
女性一般都有闺中密友,而且是各种年龄段的女性都有,对这种现象男人认为是女人无聊喜欢找伴,其实,这是女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情结,这种情结我们姑且称为女性情感托儿情结,简称情托情结。
女性的精神需求与男性迥异,大部分女性在其一生中都需要有一个情感寄放处,当她把情感投放进去后,她就会无限依恋与依赖情感寄放的客体,把这个客体作为自己关爱的对象,一相情愿地爱他(她),殊不知她爱的是自己的那份情感,那个人只是她情感的托儿。这种状态在小说《飘》里有较直白的诠释,女主人公郝斯佳在多年之后,在经历了一些坎坷的生活和磨难,人到中年时,再次见到一直念念不忘的初恋目标卫希礼,她幡然顿悟说:“我一直以为自己爱的是他,原来是我做了一套漂亮的衣服穿在他身上,我爱的是他身上的那套衣服,不是他。”然而,生活中不是每个女性都能有这样觉悟的时候,很多女性一直被自己的感觉欺骗着,自觉地在人生路上寻找情托投放情感,有的始终如一,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面的改变而更换。
青 春 前 期
青春期前期的女性,生活圈较窄,她们能投放情感的选择不多,大多是身边的同龄女性,所以就出现了一个假同性恋阶段。这时的女生之间,由于性情相投或性情互补往往形成一对对,彼此之间产生一种依恋感,把对方视为知己甚至是自己的一部分,什么事都替对方着想,还掏心掏肺地把自己的一切“秘密”告诉对方,并且极力想把对方塑造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这阶段的情感投放,客观上也可以称为“爱”。
记得我读中学与大学阶段,周围女生就出现过很多这样的情感困惑,在我珍藏至今的旧信件中,还有两封情真意切的“情书”,就是那时两位女伴在同性情感困惑时写的,那真挚的语气、炽烈的措辞、富有张力的情感宣泄,与男女间的情书无异。在我当教师期间,我也接受过很多中学女生这方面苦恼的倾诉,以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孜16岁,读初中三年级,在读初一时,她认识了玲并与她成了好友。孜是那种死心眼的女孩子,她一旦和谁好上了,就把自己整个儿扎了进去。
有一段时间,孜整天闷闷不乐,原来,她和玲的友谊遭遇危机。
所有的同学都知道孜对玲是最好的,玲生病,她比谁都着急,玲伤心,她更伤心,有男生总是找机会摸碰调戏玲,只要孜知道了,她一定去指责那男生。每天上学、放学,虽然不顺路,但孜坚持天天去接送玲上下课,有时因为玲的磨蹭导致两人迟到被老师批评,孜总是将责任承担起来。有人问孜为什么要这样不辞辛苦地去接玲,如果不去接她,会怎样呢。孜说,玲没有单车,走路来上学一定是天天都迟到的,我不去接她怎么行?……
可是,为了一本书,这对好友吵了,冷战了。
孜说:“我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
孜破天荒写了一篇长达六百多字的日记,在日记中将自己对玲的一片良苦用心和情感的郁闷都写了出来,请我帮她解决如何与玲重修旧好的问题。我回复她:“老师认为你的情感处理不妥。你要记住:朋友的关系是对等的。你不是强者,她也不是弱者。借三毛的话劝你:关心朋友不可过分,那是母亲的‘专职’,不要做‘朋友的母亲’,弄混了界限……一旦失去了朋友,最豁达的想法是,本来谁也不是谁的。与朋友相处,要把握好‘度’,不然,你非得‘气死’或‘累死’。”孜说:“老师说朋友关系是对等的,我也明白,但我就是止不住要对她好。”我说:“你是不甘心!”
很明显,孜与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女生,孜是有点男人婆的女生,玲是比较小女人的女生。孜一开始就觉得玲需要保护,她那种母性券养和保护弱小动物的天性被玲引发了,还有,她较强壮、孔武有力、精力充沛,需要一个发泄多余里比多的地方,玲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孜的这些需要。玲呢,自己缺乏行动力,乐得有人傻傻地鞍前马后操心与关爱。于是她们自然走在一起,表面上看,孜是强者,玲是弱者,实际上孜付出辛苦,把自己的情感寄放在玲那里了,玲是顺水推舟,你对我好我接受,对我不够好我索取,但我并不依赖你的情感。结果,一方面是孜盲目地付出,在得不到同等回报的情况下,她不满、伤心,但止不住自己爱的惯性,而且,存着一线只要我一如既往地付出,总有一天会得到回报的期望,所以她自欺欺人地一相情愿地继续下去。她不知道,她的过分的付出已让玲习以为常,玲感觉那好像是孜欠她的,自己理应享受这种独特的待遇,因为自己一定是天生有什么优势,吸引了孜这么卖命地巴结、讨好,孜如果不对自己好,那才是她的不对了。这么一来,一方是积极的、盲目地付出,一方是悠哉悠哉乐陶陶地享受,友谊在这里已变了质,情感的天平早就倾斜了,双方的心理也产生了变化。
我也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什么劝都是没用的,孜其实需要的只是一对倾听倾诉的耳朵和一个帮她补好她们友谊的补丁建议。
爱人,总是希望人家也回爱她,而且希望两人的爱是同等的,甚至对方的多于自己。然而,不是你一往情深地对待人家人家就要如数地还给你。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痛苦就在于不能找到对等的爱。所以,情感领域里,伤痕累累者层出不穷,特别是女人。
青 春 期 至 壮 年 期
到了青春期,生理成熟使然,大部分女性开始在异性里寻找情感托儿,社会环境也极力鼓动助长女性的这种情感倾向,所以女人一旦找着了她的男人,她就把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一往深情地把情感寄托在他身上,由此演绎了人间无数的爱恨情仇。
然而,男人之于女人就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异类,男人的思维方式与女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能给女人提供的生理满足物质满足都多于心理满足,女人在尽情享受与异性在一起的婚姻带来的生理满足物质满足之余,内心还是有些许落寞的,因为女人发现男人并不能熨贴地给予自己情感的回报。所以,在找到异性情感托儿一些年之后,大部分女性仍然需要另外的情感托儿,需要一个能与自己一起探讨生理心理上的变化,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满足心灵慰藉的需求的伴儿。这时女性寻找的不仅是一个好听众,还是一个好参谋,一个可以共同摸索共同扶持共同成长的伙伴,一个与自己几近相同的个体,这个个体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和体会自己的所有悲喜,并给予自己最贴近的关怀和帮助,达到排解烦恼、缓解压力、心灵共鸣的目的。由于女人之间的沟通更开放、自然,并且能够给予对方同等的回馈,所以这样的亲密关系,很容易就在成年女人之间产生。因此,那些见色忘友,疯狂陷入爱河的女人在踏上红地毯后不久就又会与一两位同性朋友混在一起,关系比婚前更见亲密。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生活中如果细心观察的话,我们可以看到,有同性知交的女人与没有同性知交的女人生活的愉快程度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提醒了男士们,假如太太管你管得太紧、唠叨特别多、整天缠着你,她一定是缺乏同性至交,你不必烦躁,帮她寻找一个,你的异性同学呀、朋友的太太呀、兄弟的妻子呀都可以,最好是生活层次差不多、性情较接近的,这样她们有共同语言,容易彼此接近产生共鸣,如此一来,她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缠你了。
中 年
到了中年,女性对婚姻生活开始不满,生理方面也有一些变化,这时的女性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但她仍然需要情托,她的情托选择比以前多元多了,事业、儿女、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宗教等都可以成为她的情托。不同的选择也自然引领不同的人生,呈现不同的风采。
由于社会整体意识和传统文化的压抑,很多女性会选择儿女、事业、宗教或同性来倾尽里比多。
那些婆媳关系紧张的女人,大多会选择儿女作为情托对象,这是受婆婆与自己争男人的家庭环境暗示所致。特别老公是家里的独苗或老公是婆婆守寡拉扯大的家庭,女性对儿女看得非常紧,那其实就是心理依赖的表现。
那些受过男人严重伤害的女人,往往在事业上取得较高的成就,这是因为她们把事业当作自己的情托,倾注了自己的一切。所以有人在“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之后加了一句: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一定有一段辛酸的情事。
有些女人对自己的男人和生活不满意但顾及社会环境等压力,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兴趣爱好上,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这是成家成名的女性越来越多的原因。
还有受到生活多方打击的,自觉没有实现个人价值的希望,前途渺茫的女人,就会把情感寄托在宗教上。这是所谓看破红尘的女人的做法。
那些思想观念保守、胆子小、缺乏主见的女人,大多将情感寄托到周围比她强有力的同性身上。找一个大姐姐做自己精神的靠山、生活的顾问。
也有部分女性感受到来自生理的种种困扰与青春渐逝的恐惧,此时同性伙伴间虽有释放、排解烦恼的作用,但不能解决生理问题,于是,她们又将寻找情托的眼光瞄向男性。这时的男性通过与女性一些年的相处,对女性的习性和需求等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更能宽慰女性,给她带来更多的关爱和新的感受与激情。这样,婚外恋就不可避免地或明或暗似有似无地活跃起来。控制压抑得深的,只是精神上的走私,用偶尔的幽会所呼吸的新鲜空气来维持腐烂憋闷的婚姻生活;控制压抑不够的,就直接推进到生理层面上,上演灵肉结合的自欺欺人剧目。但遗憾的是身体这道关卡好象是男女情托情结的解药,男女间冲破了这道关卡,里比多释放之后,彼此的情感需求就会慢慢平复下来。所以喜欢把男人作为情托的,难免遭遇半途换托的无奈。
老 年
到了老年,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生磨砺,看尽了人间的炎凉,里比多的储量也极少了,不能折腾了,此时,女性喜欢沉浸在无意识之中,喜欢回忆过去,咀嚼往事,她需要的是一份安宁与稳定的情托,因此大多选择了宗教或同性朋友。
信仰宗教其实是寻求一种终极性的精神安慰,给我们生活的磨难一个交付的出口,让自己获得一种精神力量来面对生活的苦痛,期盼身后的幸福。而同性朋友,她能与自己一起谈论一生长长的情感体验,能体会彼此的悲喜,能理解那些莫名的酸甜苦辣,能抚慰彼此的落寞,能享受彼此的激情情绪,更能贴心贴肺地关爱自己,达到灵魂共振。所以,年老的女性只要身体还行,总会与那么一两个姐妹走得特别勤。
综上可见,女性终其一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情托,为这个情托情结,弄得自己的情感颠沛流离,同时编织了生活的多姿多彩。而最终,女性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真正能到位地熨贴自己的还是同性,确实是只有惺惺才懂相惜,所以有了那句很通俗的话——女人是女人的小棉袄。
这番解读,只是从女性的情感需求切入,一孔之见,难免偏颇,有待完善。
2006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