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袁枚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随园联
南京清凉山东小仓山下有一个华美的花园,园中亭台楼榭、假山曲径、桥舫回廊、石雕木刻、喷泉瀑布、奇花异草应有尽有。每逢春天,满园姹紫嫣红;到了夏日,树木郁郁葱葱;一进秋季,红叶层染;到了寒冬,银花遍树………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好一个人间仙境!奇怪的是整个花园没有一处栅栏,也不见一堵围墙,只在东南方有一个象征入口的石牌坊,两块高瘦嶙峋的巨石分立左右,上面横卧一条彩青石,石上刻着两个苍劲古朴的字——随园,左右巨石上各有一联:
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这奇特的园子是公园吗?非也,这是一座私家花园,花园主人就是提出“性灵说”的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袁枚。这个袁枚,在清乾隆、咸丰间名满天下,与赵翼、蒋士铨并驾齐驱,被称为“乾隆三大家”,又与纪昀齐名,时称“北纪南袁”。据说,随园原先是曹雪芹家的园林,曹家被抄后,几经辗转,被袁枚买了下来。
从资料记载的“因山筑基,引流为沼,就势取景,故名……”,我们可以了解到袁枚当时修建随园的构想、过程与命名的缘由。然而,“随园”的内涵,远不只如此。
且看这样美轮美奂的花园,袁枚没有独享,而是“任人来看四时花” ——花园不修筑围墙,四通八达,从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随意进出,原来不仅自家方便,而且不管是谁,只要想入内观赏,都无任欢迎。多么开放、多么宽容、多么超凡的胸襟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思想体现无遗。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孟子思想的精华,当初孟子是作为王道政治基础提出来的,袁枚却把它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这是一种看破物质的聪明!所以,上联袁枚自诩有“放鹤去寻三岛客”的境界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放鹤”,就是把自己当作闲云野鹤,随情任意,放任自流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思想上天马行空的状态;“三岛客”,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是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引申解释为悟道得道的高士。那么整句可以理解为袁枚指自己富有隐逸修道的情怀,常乘兴去寻访志同道合的高士,共同探讨人生宇宙等哲学问题,或是袁枚借此抒写自己的超脱尘世烦恼,让灵魂自由翱翔的精神境界。
显然,楹联上句表现自己精神上的清旷与放达,下句表现自己物质上的敞开与容纳。想想看,一个人,外在的物质对他没有束缚,内在的心理也没有受束缚,他整个不就看破、放下、自在了吗?所以,不再出仕,后半生的五十多年在随园中过得优游自在,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推出一系列的诗话文论,还有那著名的《随园食单》,活了八十多岁高龄等等都是袁枚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质的注脚。由此可见,一个人拥有了身心的自由,就等于拥有了整个生命的喜悦!
对比起来,我们现代人惭愧百倍啊!君不见城市里的楼房阳台、窗户上都围上了铁护罩,君不见乡村里的院子都筑上了高墙,君不见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樊篱越来越高……我们的安全感少了,我们的心理疾垢厚重了;我们的生活在富足,我们的内心却在荒芜。身处这样的后现代社会,重读袁枚这副楹联,我们是否能得到一点启迪?
其实,这幅楹联并不是袁枚原创的,它是晚唐杜荀鹤《题衡山隐士山居》中的两句,袁枚直取为楹联题于自家花园,与其说是这两句符合对联格律,上下联正反相对,互为烘托,显得工巧而自然,不如说是这两句无论角度、立意还是思想境界,都切合了他的人生态度与精神气质,是他人生的真切写照。
超然与分享,成就了袁枚真实、喜悦、逍遥的一生。那么,我们能否吸取袁枚的精神气质,在现今缤纷多彩的世界中成就自己快乐逍遥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