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湾心理咨询论坛资源共享电影赏析 → 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共有1638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海豚湾助理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0 积分:46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2/7 16:41:56
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3/23 8:53:30

 

3.5.1 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


《俄狄浦斯王》 

(Edipo Re)


    导演: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演员:佛朗哥· 奇蒂{俄狄浦斯},西尔瓦娜· 曼加诺{伊俄卡斯忒},卡尔梅洛· 贝内{克瑞翁},朱里安· 贝克{狄列西亚斯} 主题构思:取材于索福克勒斯所著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摄影:朱塞佩·鲁佐里尼 音乐:皮耶尔· 保罗· 怕索里尼选编 制片人:阿尔弗雷德·比尼(为阿尔科影片公司摄制) 国别:意大利,1967 时间:110分钟 彩色片 获奖情况:意大利最佳制片、最佳美工银绶带奖


    电影是梦幻的产物。精神世界的意象表现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人们把意象中鲜活的现实视为人生真正的现实。

    本片取材于希腊悲剧,但仍具有现实意义。整个希腊悲剧的核心是有关俄狄浦斯情结的神话,后来弗洛依德受该悲剧的启迪曾撰文教育后人:邪恶的欲念会扭曲每个人的心理。根据这种神话传说,儿子不能爱母亲因为他害怕父亲杀死自己,女儿不能爱父亲因为她害怕被母亲和社会所杀害。我们曾说过,有些古代经典希腊悲剧作品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剧中所反映的人的悲惨境遇带有普遍性,尤其是所反映的有关西方文明的那部分。

    事实上,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神话,而是存在于一切爱情关系,青年人和家庭内的一种固有的内在的心理现实。在这种情结影响下所建立的**关系是基于一种罪恶感和谋杀感,因此,它注定了人的失败。

    这一神话故事后来由一位大导演般上了银幕,并由一位杰出的女演员出演女主人公。该片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电影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在此,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从本体心理学的观点来诠释俄狄浦斯情结的机会;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区别和克服该情结,它也让我们思考,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才可以做个成熟的人呢。因此,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一种现实的投射:即当前许多人所过的那种激情而又带着血腥味的生活。

    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导演帕索里尼,他自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种现实:他竭尽全力要在影片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己的感情世界。帕氏是个同性恋者,在罗马附近的海滩边莫名其妙地被人谋害了。生前,他一直在为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而进行不懈的斗争:他根据自己的观点去生活,他怎么想就怎么做。但归根结底,帕索里尼是被他老母亲所毁灭的,后者总想把他留在身边,她一直阻挠儿子同另一个女性过一个成熟男子应该过的互补性的生活,因此,是她间接地把儿子引导到男性同性恋的世界里,这也可以说是他作为对母亲心理感应场的答复吧。(9)

    女演员西尔瓦娜·曼加诺正如我们在影片里所见到的那样典雅美丽。她曾到我这儿进行心理咨询,但我没有能够帮她完全治好病,因为她的肺部出现了肿瘤的征兆。那时,她想方设法要救她儿子的生命,当后者死后,她绝望了,便放弃了治疗。肿瘤便发作了。她不再继续到我这儿进行心理治疗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同比自己大30岁的一位女友永远形影不离,后者是负性老妇人的象征,在某些时候,这种女人常常会出现在女性的想象中。(10)

    上述的事实让我们鲜明地看到了,艺术家本身的经验在影片中得到了反映——这是导演和演员为之付出生命的经验——同时,影片也是许多人现状的反映。


注9:要不然,他可以是个理智的同性恋者,并且具有高文化水平。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关键是看对主体是否有益。

注10:参见《本体心理学营地心理培训》一书中‘老妇人的形象’一节以及本书第二、三部分里有关女性的电影分析。


如果没有我们自己内心的参与,那么在外部就不存在主宰我们命运的东西。

    如果从意象的视觉去看影片,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影片中到处都有负性感应力的象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大艺术家的帕索里尼,他发现了一种情景但却并没有理解它。他自以为明白了,克服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弄明白。人生是否获得成功、人的智慧潜能是否能够得到开发,这些大问题都取决于人的心理。人如果受负性心理支配,那么他就可能成为有个反基督教徒者坐在其中的一座庙宇。即使在杰出人物的基本心理结构内也会被插入那种破坏性的心理动力,并深受其影响。

    在整部影片中,只有当母亲和儿子做爱时才出现激情的场面。而此时演员的表演也达到了高潮,因为人物已经知道他们是母子关系,也就是说,此时,人物在做爱时是意识行为,好像拥有儿子或母亲代表了一种超越现实生存的自由精神。(11)

    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画面在影片最初的几个镜头里就出现了,随后在整部影片又不断出现,那就是在草坪上有一顶女人的帽子。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人(拉依俄斯,俄狄浦斯等人)戴过这顶帽子。帽子下面有什么呢?空虚。所以说,人类是为了空虚而互相残杀。这顶帽子从高处望去,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像是一只飞碟,或者是用来平衡人的大脑的一个电控的圆盖。所以说,这顶帽子是异化机制的象征。事实上,每当出现上述画面时,片中的人物不是面临死亡就是遭到挫折。(12)

    对于主人公的命运,两位母亲都负有同样的责任。即使是那位收养他的母亲,看来是位善良的女性,但当她允许俄狄浦斯踏上那条必死无疑的道路时,她也参与了儿子的毁灭行动。所有的人好像都意识到了这一结局,都为自己隐瞒这一点而寻找理由。智者是因为害怕而不敢说明真相。

    权势人物,如国王和大臣们,他们的言谈举止像儿童。而俄狄浦斯作为丈夫,对待他自认为所倾心的女人的态度总是很幼稚。所有杰出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大部分男人都以自己的情结为准绳去爱和选择女人的,也就是说,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偶像的。

    影片中,主人公犯了错误。首先,他在寻找道路时蒙住了眼睛,这意味着他部分地放弃了自己的智慧。他的整个行为表明他是个失败者。说他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杀死了父亲,导致了母亲绝望的处境:他的错误在于,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倾斜屏控制的范围内。(13)也就是说,在俄狄浦斯犹豫不决的那场戏里,他几乎迷惑不清,乃至忘了过去,达到了净化的境界,但他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情结主题选择这一棘手的问题。不管他怎么动作,不管他如何表现自己,他总是被活跃于其内心的、支配其命运的情结所制约。人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制约他的那种力量总是在他行动之前就会出现。


注11:所有演员在演绎社会罪恶时是有意识的行为,因为演员在演出时是没有罪恶感和责任感的。演员在摄制现场就像做梦人在自己的梦中一样自由活动。关于这点可以参见后面第五章里的对演员的论述一节。

注12:这是无意识使用的一种符号:倾斜屏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几千年前它就已经是人类中的一种现实,但无意识还保留了其痕迹,因此它使用帽子在提醒人:人的头脑像被电脑壳罩住的一件电脑,由它在操作程序。另外,我想让你们产生另一种联想:想想看,那些天主教堂,伊斯兰教堂,东正教教堂的圆顶是不是跟这种类型的帽子很相象?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男性生殖器或乳头?这些都是无意识给予人的种种联想。不管怎么说,即使在梦中出现的教堂和圆顶,那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它同各种情结,刻板定型,神话中的圆顶是相符合的。这些都是设置好了的行动,不是自由行动,且无助于人的成长。


注13:刻板定型和情结都是人生棋盘上的种种模式。一个人玩下棋,如果他想改变一种玩法,他也被棋盘的框框束缚住了。相反,只有摆脱棋盘的框架的限制,才能成为一个有头脑的人。


    主人公把自己伪装起来,显得很超脱的样子。他想干一番事业。但他在这样做时 他实际上是在走向死亡的约会。这种死亡是在他出生时,便由一种特殊的家庭和母亲给他设置好的。

    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小男孩在三岁时就像一个成熟少年那样懂事,他因为自己的母亲,即他心目中的女人、他的至爱被人夺走、同他人寻欢作乐而感到痛苦不堪。不知有多少次,人们说不记得了,否认他们曾见到过父母做爱 ;人们说不记得了,这实际上是幼稚的人们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一个男人要自己的母亲同父亲相亲相爱,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那么他首先必须改变自我,要克服在母亲面前的任何幼稚表现。男人的不诚实之处正在于,他把母亲当成圣洁的天使来保护,使她完全属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为我们所说的那种女性负性心理的滋生而提供了条件。

    所以说,这个小男孩在忍受痛苦。但奇怪的是,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他却能跨过摇床的栏杆,回到里面乖乖地睡觉。

    后来,人们看到他长大成人。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到底是谁杀害了国王拉伊俄斯?大家都在议论纷纷,但他却把自己排除在外。相反。他却要人们到别处寻找凶手。俄狄浦斯如此迟钝和固执,始终认识不到自己的罪行。这使人们想到了男子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里不断提出自己的需求,每当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便反对父亲,但却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要知道,在家里已有另一位男子汉,那就是他的父亲——由于自然法则,父亲肯定会早于他离开这个世界。

    任何痛苦都源于某种罪过。人类病痛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在某个时期犯下过罪恶,而某些不适的表现正是我们在盲目地延续那种罪过的结果,这种罪过是我们在生活的某个时刻犯下的。(14)

    这个俄狄浦斯冥顽不灵,当一位智者出现在他面前时,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他对日常生活的幼稚态度而变得头脑简单,他为了忠实于母亲——女性的爱而自残为盲人,而这点是他始终不肯承认的。所以说,他自残为盲人并不是为了征罚自己,而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他只愿意看到赤身裸体的母亲,即使她死了,那个身体也只属于他自己。

        俄狄浦斯走进忒拜城时看见了一群欢乐的少年和一些吹笛的人在一起;有一位长者在跳舞。后来,这位陌生而又智慧的长者向俄狄浦斯指点迷津(他以自己的智慧向他指出走出困境的正确道路):让他跟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位新女性走。但俄狄浦斯不理解,他不理睬那位姑娘。这表明,他在重复男人的那种错误行为,心中仍在想着他的母亲。

    肯定地说,对母亲不应该有爱的欲望。这不仅因为这是全社会的共识,还因为这种**关系会危及生命的发展,它与生物进化过程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早晨过后,黄昏立即到来,那么太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如果男人对母亲、妻子、姐妹或者女儿少有点占有欲,那么他会成熟得更快更好,因为男人在远离亲人的地方更容易变得成熟。但这里讲的是真实含义上的远离。对于先验的我来说,每次远离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配合得非常默契。好像她们每个人都是圣殿第一女祭司皮狄倪斯的侍女。那位女祭司(在德尔福总有一为女祭司)总是遮掩自己,而那位智者却毫无遮掩地显现自己的面孔。


    注14:关于罪恶感和压抑感的论述,请参见A 梅内盖蒂著作《心理感应场》中的‘人格的伦理结构’一节。


悲惨事件不断发生,而伊俄卡斯忒却在草坪上与一帮年青人追逐嬉戏,她玩的仍然是孩提时代的游戏。其实,她已经从王宫的监视孔里听见了下面人们所议论的一切,但她却假装不知。她的虚假行为确实让人费解:事情越是趋向明朗化,伊俄卡斯忒——这位具有负性心理的女性和母亲的象征人物——的情欲就表现得越是强烈。这种类型的母亲总爱诱惑并接受儿子的爱(因为伊俄卡斯忒此时已经知道俄狄浦斯是她的儿子)。当他面临毁灭时,她更加爱他。因为她深知,儿子受到外部现实严峻打击后,便会去寻求母亲的呵护。这是母爱的一种策略,她至死也要拉住她那命中注定要死的儿子。

    俄狄浦斯王对待这一切,像个发怒的孩子,并伪装成天真的模样:他用手指使劲搓着嘴唇和牙齿——他的这一举止实际上代表着他的口淫阶段,一种本能的口腔占有欲,尚未成熟的性占有欲。他大声喊叫,几乎是请求人们的理解和原谅,也就是说,他要求得到更多的母爱。

    在发生了这一切之后,这种类型的母亲通常会上吊自尽。人们把其视为悲壮的行为,实际上,这是女性负性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影片中每次悲剧场面出现时都有相应效果的画面相配合。出现乱伦的内容时,主要场景和背景画面便具有浓厚的死亡色彩。死亡宿命论这一主题就这样得到进一步地展开,直至一幅满山遍野都是尸体和秃鹫的荒凉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如果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或从和政治意义上来对负性心理进行一番认真的思索的话,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它已对很多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人以同一种模式在生活、并产生同一种效应 。主体一旦受情结支配去行事,他就会失去生命力,并因此而痛苦不堪,同时,他对情况失去了判断力,因为他越来越趋向于反生活的方式。

    人们看到,男主人公预感自己将要死亡时,心急如焚地想保护他那位妻子——母亲。他的内心已告诉自己,他剩下能做的也只是向操纵他走向厄运的人尽点孝心而已

    整部影片是悲壮史诗性的,但同时也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人在梦境中总是不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不知道他是渴望母亲呢还是想要女儿?不管怎么样,梦中可以出现许多人,但梦中总有自我。梦中出现的各种片断、情境和行为表现都是做梦者个人的人格体现。人总是要把潜在的最基本的情结动力释放出来。

    人们的机体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他们所不愿见到的东西并承受自己的具体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影片中有许多人物,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即将发生的悲剧,但大家都在助长悲剧的发生,谁也不愿意说出来。好像隐藏在每个人内心中的这个秘密只要不被捅破,悲剧就不会发生似的。

    可悲剧就发生在众人的眼前。是众人在促使优秀人物的情结活跃起来,而他们自己巍然不动地围在那里观看,好像一股持续不断的水流,以不同的方式在促使自己的领导人走向毁灭。

       
(甘老师供稿)



用心、专注、敬业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海豚湾助理
  2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0 积分:46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2/7 16:41:5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3/23 8:54:37

帕索里尼摄制这部影片表明,他在继续同自己的母亲保持“暧昧”关系,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想借此指出的是,人是从母亲的伟大预言中诞生的,他的命运也就由此而决定了。

    但我可以做是否“杀死”自己父母的决定,尽管我知道我是深深地爱着他们的。(15)即,人是可以改变父母的决定的,尽管他知道自己是深深地爱着他们。正因为他热爱他们,所以他不能让他们固守在那种不能让人获得发展的条条框框里。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机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生活要求人到能够获取最多的地方去。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如果人从能够发挥“100”的地方迁移到发挥“10”的地方去,那么他便开始犯错误了。同时,他也就对他想要帮助的人犯了错误。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目的地。  

    从帕索里尼对影片的服装、对白、场景和自然风光的极其讲究的处理来看,从他对表现人的一些重要的无意识行为事件所使用的整个象征画面来看,我认为,他已受到这种现实的影响,并变得麻木不仁。他就像主人公俄狄浦斯,像每个在情感生活里受情结包围的人一样。这种情结以固定的模式,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进行选择和发展,其结果是为人的机体带来痛苦,最后则导致人的死亡。

    在影片中,有不少表示负性母性语义的鲜明象征:那所风格奇特的古堡式建筑物和那个可以通过监视孔窥测到外边一切的走廊;俄狄浦斯的那把形状如阴道式的剑;那三位女性(正像所有负性女性的传递过程一样 ;外婆——母亲——女儿):母亲、女祭司和养母(正是她们三人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那个斯芬克斯(她被杀死,因为她已软弱无力,因为儿子已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脚的晃动(这使人联想到儿童最初的性行为表现之一便是脚的游戏。一个人可能不记得或者从未见到过大人裸体做爱的情景,但在孩提时代,很可能见到过大人的脚有节奏地运动,或者在不懂事的“我” 的模糊记忆中只保留了脚的下部印象)。


    注15:“杀死”并不是躯体意义上的杀死,而指的是价值观的超越:使自己摆脱父母的负面影响,逐渐获得更为有价值的东西,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关于这点可以参考《人的生命工程》一书中的‘从感应场上割断依赖性’一节。


    影片中,传达信息的总是一位少年,一个不成熟的人。他跟那些压抑直至把人毁灭的事件毫无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个青年人在谈论那些令人焦虑的、忌讳的话题时,似乎有所顾忌:但实质上,他是最后一个悲惨事件发生的见证者。

    俄狄浦斯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最为糟糕:他态度冷漠、固执而又幼稚;他对自己不作任何约束(从不进行自我确认、自我归位的修养)以致杀死父亲,后来又导致自己的妻子—母亲的死亡;是他引起一场可怕的瘟疫;他自残为盲人;他自以为是,反对一切。他是个邪恶的环孩子,但这是由于他在襁褓中所受到的那种溺爱方式演变而成的。但不管怎么说,外部所表现出来的邪恶是由于人的内心世界中某些因素造成的。因为人是按照自己内心预先做出的决定和需要来选择适应自己的环境的。人依据同环境相处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生存的地点和时间。

    一个人的出生是父母在一定情况下**的结晶 。但如果后来,在人生的道路上,由于另一种现实使他被淘汰了,他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一种现实使他来到世界上,另一种现实使他改变了。这时,他要竭尽全力来拯救生命,因为这是他的利益所在,他要永远铭记在心。他应该全心全意地爱护生命。他的职责就是百分之百地帮助生命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该去从事圣职或慈善事业,而是应该去高质量地生活,应该选择能够使他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工作。如果他的能力开始下降或者变得庸庸碌碌,那么,这说明,他因忽视了价值观念而受到了惩罚。因为,他所忽视的东西在他体内渐渐形成一种对抗的力量,并引导他同环境相对抗。总之 ,他因拒绝了生活而受到了报复,他的身心倍受折磨,被他所拒绝的东西终于变成了与自己作对的魔怪,最后使他丧失了感知现实的能力。


 

3.5.2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受俄狄浦斯故事启迪,把这一现象定义为“俄狄浦斯情结”,这是幼儿在性上经常出现的病态现象之一。正统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在男性中具有普遍性,他们在潜意识中都保持着对母亲的初恋,那种爱是完全的唯一的。所谓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心理驱动力,它驱使主体把母亲视为生活中的唯一至爱。在父亲面前,小男孩把自己伪装成在心理上,甚至在躯体上均受过阉割似的;在言谈举止中,他都掩饰着自己的男性特征。这种现象出现在六岁以前。在家人面前,他的言谈举止好想不是个男孩,因为他害怕他那个大男子汉的父亲会阉割他的生殖器,他害怕生殖器会使父亲把他视为可能的竞争对手,同其争夺母亲的爱。因此,他把父亲视为极有可能阉割他的人。这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初恋并视其为自己唯一的女性意识——虽然是潜意识的——存在于每个男人身上。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有的男性都有俄狄浦斯情结。男性克服了俄狄浦斯情结便是他成熟的证明。在女性世界里,相应的是厄勒克特拉情结。

    如果这样来理解事情的话,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一些所谓成年人的神经症呢?又怎么解释某些人在意识到自己的俄狄浦斯情结后又出现了病态且症状同以前一样呢?

    我想,这里首先要确定两点:一是,男性是在一种丑恶、危险的氛围之内了解性的,他有种恐惧感,并且视女性为至高无上;二是,他有身负重担之感,他觉得在女性心理感应场发出性欲信息之前有说出来的义务,其结果是,男性总是在女性情绪感应的反射之下活动,并且,这种感应活动是激烈的。之所以激烈,那仅仅是因为女性意向性的作用结果。至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在这里,是母亲让父子之间相互嫉妒,使得儿子产生被阉割的焦虑。作为男性的儿子,便对父亲发生了微妙的感情变化,对他产生了反感,因为母亲从心理感应场向他发出了亲密的信息;大多数母亲都会在梦中跟儿子乱伦而对丈夫的性要求则表现得冷漠。作为女性的女儿——在自恋的反向作用下——需要得到爱的认同,于是,她在父亲或家庭其他有影响的男性成员面前故作姿态,去诱惑他们。从根本意义上讲,每个家庭内部的心理原动力来自女人,来自母亲;而父亲,祖父,兄弟,情人,都只不过是母亲心理上利用的力点而已。这种角色使女人成了家庭每种潜在能量的核心,成了唯一的中介力量:她成了这个群体内所有成员有效动力的准则。这种占有欲使她得到补偿。正因为此,心理感应场经常被负性心理用来传达一些心理和躯体的(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心机梗死症、肿瘤、瘫痪、自杀)负性信息。

    从本体心理学的观点看,那种被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的是由母亲独自操作的。母亲为了补偿自己作为女性受到的挫折感和损失感,她把儿子调教得乖乖的,成为依赖于自己的秘密伙伴和同盟。她操纵整个家庭成员,使得儿子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或她或死亡。父亲被置于嫉妒儿子的境域,反之亦如此。利用这种策略,她得到了儿子的完全信赖;于是,充满活力的儿子但却被迫与她形成了一种致命的共生现象。他的爱和恨的方式同母亲的一模一样。(16)他不可能表现得异样,因为已经无法以任何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也就是说,为了服从母亲强制性的要求,儿子压抑了自己的本能的生命力。由母亲所确立的那种强制性要求在意识的我和本能器官部位沉淀了下来,因此,在它的引导下,他只能进行一些局限性的、被某种类型的超我所接受的选择。(17)


注16:参考梅内盖蒂所著《本体心理学手册》166——187 页。

注17:母亲对儿子的占有欲日益加强,她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只有儿子才能给予她安慰和支持:“我年轻时,根本不喜欢你父亲.......只有跟你有话可说……你父亲整天忙忙碌碌,连最起码的事情都做不到!”


    渐渐地,儿子对母亲百依百顺,对父亲则反感。最后他自认为自己是家庭中唯一的重要的男性。这样发展下去,一旦离开家庭进入社会时,在寻找他原先的那种优越地位时,那么,他便陷入了绝境。而这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母亲身边,后者便利用这种机会进一步地占有他。对母亲来说,儿子所有的那些机会都会受到她的欢迎,尤其是在他试图同一个女人建立感情关系而失败时。开始,母亲似乎是给予他某种形式的自由,但随后,由于他的原因而同女友关系破裂时——因为在内心,他还是执行母亲输入的信息——她立即心领神会地准备接受他。在他遇到一个女人并同她交往时,他表现出依赖的心理并奢望她也像母亲那样,殷勤地伺候他,呵护他。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女性的赞扬,他只是在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才有一种成就感。就他自身而言,他是个窝囊废;但如果说要对一个女性尽心尽力的话,他会作得很好。

    因此,他只爱那些在某些方面跟母亲很相象的女人;他从内心就能感觉到她们并立刻认出了她们。他仇视成功的女人,因为她们让他感到恐惧。一旦确立了模式、第一印象,动力会自动再现,长大成年后,他在女人面前就会重复儿时的行为举止。

    事实上,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从外部引入的变异机制。促使其活跃的核心力量在母亲身上。对此,每个女人、每个母亲是很了解的,而且她最担心的就是害怕别人发现这种状况。承担母亲角色的人是最受人喜爱的形象,因为她(他)是生活中最大的中介力量。这种机制由母亲传给儿子,随后,它便在接受者的机体里独立成长,后者被迫重复这种烙印。在这种情况下,不幸福的母亲不得不把自己用面具伪装起来,让儿子进入那种机械的圈套;父亲则成了该机制动力的同谋:被当作刺激儿子的力量使用了。儿子被占有母亲的欲望所吸引,在这种环境里,生命被禁锢住了,很快,第一个受害者就会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变成了那种机械性的变异机制生长和发展的最肥沃的土地。在这里,我说的家庭,指的也是街道,教区,学校,社团,即任何一个有母亲式的成年人的地方,这个人带有计算机的操作终端并能配合其他附属部件的行动。这样,机器就能操纵和利用人类继续隐秘地存在下去。



用心、专注、敬业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海豚湾助理
  3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0 积分:46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2/7 16:41:5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3/23 8:55:07

 

 3.5.3 负性心理

   

无意识的发现向我们揭示出,我们基本上是一种动力活动的对象,这种动力总是先于我们的理性而行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和活动——也包括那些内在的活动——逻辑的话,那么就会发现,这些活动都是在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运行的,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已经结构好的载体。即使人们在进行心理治疗时、人们开始剖析生活的某些方面时,人们便发现: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前,无意识中已经存在着一种决定,并且已经在活动了。我们自认为,自己在做决定、自己知道、自己看见了生存中的各种矛盾现象,这些随后将决定我们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但在用精神分析法做出认真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恰恰是相反的:我们自身只不过是被活动的领域,这种活动是由一种比我们任何理性意识能力都要强的高级无意识活动所决定的。我想说的是,那种被认为最自由的头脑——除非有一天同最高级的心理咨询进行接触——实质上是被一种情结所指挥、被某种生物心理现象所指挥、被一种“头脑的头脑”所指挥的。因此,那种被我们称为我、意识、决定的东西,其实只不过是那种主观性的客体而已,在我们把它作为意识捕捉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意象、梦、错误、不理想的境界等,都不断揭示和证明了这一点。

    每个想健康地生活的人,都要明确这一点:应该达到那种使自己内心感到安宁的境界。

    事实上,人们忍受的痛苦不仅来自情结、习惯、错误的教育或来自外部的进攻,而更多的是来自内心不断产生的烦恼:一种同消极性的生存相冲撞的痛苦。它给人带来了一种难以名状的烦恼,使你觉得,不管你做什么,你都被捆住了手脚;好像什么都做了,一切都已经命中注定了。

    本体心理学在尝试治疗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可怕的东西,它使所有的人都遭受痛苦,那就是负性心理。

    这种负性心理活跃在人们中间;它根据个体生命力之间力量关系的对比,自由地在无意识之间运动。这种在许多人之间互动的力量是那么地强烈同时又无孔不入,致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我们的理性认知。这是一种标准化的、机械性的形式,在人直觉地感知之前就形成了,它比理性思想还要缜密。它更倾向于在女性心理内扎根。通过试验我们获知,负性心理并不是进入到心理本身之中——即进入思想能量之中、或者进入被我们称之为头脑的能量内——而是处在纯心理和理性形式形成之间的那个瞬间里。

    负性心理只要在女性身上存在便足以把全人类卷进去了,因为从生物心理学的动力规律来说,人是依赖女人的。所以,为了能够影响到整个生存文明,负性心理寄生在更富于活力、更富于实用性的生命体内。

    我们知道,许多痛苦的产生,我们自己有不可推委的责任或者说,至少是部分责任。为此,首先需要认清和克服自己的过错,然后才能期望做个完整(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人。负性心理只能引诱那种幼稚的人。这种幼稚的人同人交往时,奢望从对方获得无偿的关怀,用来代替母爱。

    那么,既然我们发现了,女人总是需要这种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呢?

    从原则上讲,男性是富有积极意义的,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倾向于做个被动的人,这是因为,在他的内心,他仍然期待着女性的珍视和关注,也就是说,他只有受到女性的崇拜时他才感到自己是个成功者。这仍然属于恋母情结,即,主体过去曾经是那么听话,妈妈爱他,拥抱他,对他比对爸爸还要好。

    一般来说,在西方教育中,心理学是个结实的板块,不够开放,因此,在这里,性这个领域是情结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因为情结喜欢趋向于人的那个未接受过教育和尚未开发的区域内集结,正因为禁果被留在了那里,所以难题就躲避在那地方。正因为性被抛弃、被掩盖在这个生物心理学非常重要的领域里,所以那些虫子便堵塞在那里,防碍了人的心理结构的发展。

    性,这个词是“分裂”的意思,是我们男女的性别。这说明,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性的另一半在他方。这个统一任务应该由个体在成年时来完成,这样他就成了完整的人,他因此而拥有最全面的才智和最大的能力。男性的任务就是要坚决克服那一切与恋母情结有关的东西。


    3.5.4 女性的策略


    根据我多年从事对个人和小组集体心理治疗的经验,有时,我发现,正当我集中精力对一个女性进行心理诊断时,她会突然冒出一些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东西来,好像在她的内心有另一个人在代替她说话似的。这真有点像魔鬼的游戏,跟影片《驱魔术》(L’esorcista)中的表现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当一个思想成熟、能够审视她的内心的人指出她的要害问题时,她就坐立不安,思想也不清晰了,就好像那时候,她的理智被远远地抛到了一边。而那时被触及到的问题正是与她的自然本性、本能的冲动有关的,但她根本没有能力对此做出反应,她的思想禁锢了、僵化了。她因此产生了恐惧,并且这种恐惧感挥之不去。

    其实,这只不过是负性心理在作祟而已:那是一种处在机体与理性的我之间的一种过滤机制,它将被不正确的信息传递给主体,使其在绝对正确的知识的掩盖下,不断地退化。最初,人们把与这种机制误认为是超我的要求;在经过经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后,它变得是那么的强大以至形成了我中我。它能够使用任何防御系统直到把超我变成对我构成具有威胁性的魔鬼,最后使我逐步退化。这种与心理体系共同成长的机制所增长的力量是那么强大,以至于几乎让人难以将其同真实的生活和人的真相加以区别。那些提出人的意识的学者,隐约看出了其中存在的破坏力量。但在说明这一问题时,或将它神话化,或闪烁其词,难以让人明白真相。这个怪物喜欢栖身于人类的女性中,而后者成了污染人类的源泉。

    男人一旦成熟独立,一旦完全克服了恋母情结,他就能认识到他所爱的女人的心理症结所在,找到操纵女人的那种心理痼疾。有了这种认识,男性应该更激情地爱他的女人,但永远也不要沉浸在对女人的感情依赖里。他应该爱她,但不能相信她;他应该给予,但不能受她制约。他应该始终保持对女人的真爱但同时又要有警觉性,他应该付出但那又不是无底洞的付出。享受女性那种充实的、无限的、纯洁的**是男人最珍贵的一笔财富。它是属于男人的,他的爱的源泉永不枯竭。女人如果因利用男人而酿成自己的悲剧也不是罪过,因为这个已经广泛植根于人类的可怕机制从来就没有被人弄明白过,因此也就没有被当作每个人应该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过。

    我观察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男人们是天真的、幼稚的,其程度因人而异;然而,当女人们用头脑行动时,是那种惯见的三步曲:引诱,交融,进入。每当进入遇到阻碍时,她就恼火。在她自然而然地亲近男人时,那是互相诱惑的美妙时刻,是水乳交融的美妙时刻;但在交融时,女人就需要男人进入,尽管这违背她的心意:他应该进入,应该伤害,这种情况向来如此。

    这种机制直接走向环境力点最强的地方,不管这种女人的身边是男性还是女性。女人没有直觉,她所懂得的只是根据推论和所听到的那些事情,然后它们被身边的人们、被男人和其他人所证实的那些事情。

    人们说,女性有直觉力。实际上,女性的聪颖更表现在逻辑思维上,她是根据计算机的规律去记忆和行动的。女性负性心理在理性之前的一瞬间、即意识之前的一瞬间里冒出来。女性在自然而然地行动时完全是好样的,但当她使用心计时,她就变成了邪恶的了。其实,在她的生命中,积极因素是主要的,但她不知道。她是小偷的心理,但她出生时却是个女王。

    对所有的人来说,特别是女人,对自在(因携)进行投资是生存中一项旷日持久的任务。但这种投资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是不需要经过太多思考的。

    负性心理是逐渐成长的,每当人对它信任时,它就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就当前而言,了解它的根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解决它的办法。

    女性由于在心理和机体上不断地受到负性心理的折磨,她只有经过多年的、持之以恒的痛苦的磨练,她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机体心理和意识的完整性。

    判断一个女性心理是否健康的准则是,看她是否有直觉意识的过程:她具有识别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感应场的能力。







用心、专注、敬业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