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湾心理咨询论坛资源共享电影赏析 → 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共有15088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

主题: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海豚湾助理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30 积分:46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2/2/7 16:41:56
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发帖心情 Post By:2012/3/23 8:53:30

 

3.5.1 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


《俄狄浦斯王》 

(Edipo Re)


    导演: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 演员:佛朗哥· 奇蒂{俄狄浦斯},西尔瓦娜· 曼加诺{伊俄卡斯忒},卡尔梅洛· 贝内{克瑞翁},朱里安· 贝克{狄列西亚斯} 主题构思:取材于索福克勒斯所著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摄影:朱塞佩·鲁佐里尼 音乐:皮耶尔· 保罗· 怕索里尼选编 制片人:阿尔弗雷德·比尼(为阿尔科影片公司摄制) 国别:意大利,1967 时间:110分钟 彩色片 获奖情况:意大利最佳制片、最佳美工银绶带奖


    电影是梦幻的产物。精神世界的意象表现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人们把意象中鲜活的现实视为人生真正的现实。

    本片取材于希腊悲剧,但仍具有现实意义。整个希腊悲剧的核心是有关俄狄浦斯情结的神话,后来弗洛依德受该悲剧的启迪曾撰文教育后人:邪恶的欲念会扭曲每个人的心理。根据这种神话传说,儿子不能爱母亲因为他害怕父亲杀死自己,女儿不能爱父亲因为她害怕被母亲和社会所杀害。我们曾说过,有些古代经典希腊悲剧作品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剧中所反映的人的悲惨境遇带有普遍性,尤其是所反映的有关西方文明的那部分。

    事实上,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神话,而是存在于一切爱情关系,青年人和家庭内的一种固有的内在的心理现实。在这种情结影响下所建立的**关系是基于一种罪恶感和谋杀感,因此,它注定了人的失败。

    这一神话故事后来由一位大导演般上了银幕,并由一位杰出的女演员出演女主人公。该片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电影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在此,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从本体心理学的观点来诠释俄狄浦斯情结的机会;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区别和克服该情结,它也让我们思考,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才可以做个成熟的人呢。因此,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一种现实的投射:即当前许多人所过的那种激情而又带着血腥味的生活。

    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导演帕索里尼,他自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种现实:他竭尽全力要在影片中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己的感情世界。帕氏是个同性恋者,在罗马附近的海滩边莫名其妙地被人谋害了。生前,他一直在为社会、政治、经济问题而进行不懈的斗争:他根据自己的观点去生活,他怎么想就怎么做。但归根结底,帕索里尼是被他老母亲所毁灭的,后者总想把他留在身边,她一直阻挠儿子同另一个女性过一个成熟男子应该过的互补性的生活,因此,是她间接地把儿子引导到男性同性恋的世界里,这也可以说是他作为对母亲心理感应场的答复吧。(9)

    女演员西尔瓦娜·曼加诺正如我们在影片里所见到的那样典雅美丽。她曾到我这儿进行心理咨询,但我没有能够帮她完全治好病,因为她的肺部出现了肿瘤的征兆。那时,她想方设法要救她儿子的生命,当后者死后,她绝望了,便放弃了治疗。肿瘤便发作了。她不再继续到我这儿进行心理治疗的另一个原因是,她同比自己大30岁的一位女友永远形影不离,后者是负性老妇人的象征,在某些时候,这种女人常常会出现在女性的想象中。(10)

    上述的事实让我们鲜明地看到了,艺术家本身的经验在影片中得到了反映——这是导演和演员为之付出生命的经验——同时,影片也是许多人现状的反映。


注9:要不然,他可以是个理智的同性恋者,并且具有高文化水平。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关键是看对主体是否有益。

注10:参见《本体心理学营地心理培训》一书中‘老妇人的形象’一节以及本书第二、三部分里有关女性的电影分析。


如果没有我们自己内心的参与,那么在外部就不存在主宰我们命运的东西。

    如果从意象的视觉去看影片,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影片中到处都有负性感应力的象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大艺术家的帕索里尼,他发现了一种情景但却并没有理解它。他自以为明白了,克服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弄明白。人生是否获得成功、人的智慧潜能是否能够得到开发,这些大问题都取决于人的心理。人如果受负性心理支配,那么他就可能成为有个反基督教徒者坐在其中的一座庙宇。即使在杰出人物的基本心理结构内也会被插入那种破坏性的心理动力,并深受其影响。

    在整部影片中,只有当母亲和儿子做爱时才出现激情的场面。而此时演员的表演也达到了高潮,因为人物已经知道他们是母子关系,也就是说,此时,人物在做爱时是意识行为,好像拥有儿子或母亲代表了一种超越现实生存的自由精神。(11)

    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画面在影片最初的几个镜头里就出现了,随后在整部影片又不断出现,那就是在草坪上有一顶女人的帽子。我们可以看到,所有人(拉依俄斯,俄狄浦斯等人)戴过这顶帽子。帽子下面有什么呢?空虚。所以说,人类是为了空虚而互相残杀。这顶帽子从高处望去,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像是一只飞碟,或者是用来平衡人的大脑的一个电控的圆盖。所以说,这顶帽子是异化机制的象征。事实上,每当出现上述画面时,片中的人物不是面临死亡就是遭到挫折。(12)

    对于主人公的命运,两位母亲都负有同样的责任。即使是那位收养他的母亲,看来是位善良的女性,但当她允许俄狄浦斯踏上那条必死无疑的道路时,她也参与了儿子的毁灭行动。所有的人好像都意识到了这一结局,都为自己隐瞒这一点而寻找理由。智者是因为害怕而不敢说明真相。

    权势人物,如国王和大臣们,他们的言谈举止像儿童。而俄狄浦斯作为丈夫,对待他自认为所倾心的女人的态度总是很幼稚。所有杰出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大部分男人都以自己的情结为准绳去爱和选择女人的,也就是说,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偶像的。

    影片中,主人公犯了错误。首先,他在寻找道路时蒙住了眼睛,这意味着他部分地放弃了自己的智慧。他的整个行为表明他是个失败者。说他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杀死了父亲,导致了母亲绝望的处境:他的错误在于,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倾斜屏控制的范围内。(13)也就是说,在俄狄浦斯犹豫不决的那场戏里,他几乎迷惑不清,乃至忘了过去,达到了净化的境界,但他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情结主题选择这一棘手的问题。不管他怎么动作,不管他如何表现自己,他总是被活跃于其内心的、支配其命运的情结所制约。人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但制约他的那种力量总是在他行动之前就会出现。


注11:所有演员在演绎社会罪恶时是有意识的行为,因为演员在演出时是没有罪恶感和责任感的。演员在摄制现场就像做梦人在自己的梦中一样自由活动。关于这点可以参见后面第五章里的对演员的论述一节。

注12:这是无意识使用的一种符号:倾斜屏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几千年前它就已经是人类中的一种现实,但无意识还保留了其痕迹,因此它使用帽子在提醒人:人的头脑像被电脑壳罩住的一件电脑,由它在操作程序。另外,我想让你们产生另一种联想:想想看,那些天主教堂,伊斯兰教堂,东正教教堂的圆顶是不是跟这种类型的帽子很相象?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男性生殖器或乳头?这些都是无意识给予人的种种联想。不管怎么说,即使在梦中出现的教堂和圆顶,那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它同各种情结,刻板定型,神话中的圆顶是相符合的。这些都是设置好了的行动,不是自由行动,且无助于人的成长。


注13:刻板定型和情结都是人生棋盘上的种种模式。一个人玩下棋,如果他想改变一种玩法,他也被棋盘的框框束缚住了。相反,只有摆脱棋盘的框架的限制,才能成为一个有头脑的人。


    主人公把自己伪装起来,显得很超脱的样子。他想干一番事业。但他在这样做时 他实际上是在走向死亡的约会。这种死亡是在他出生时,便由一种特殊的家庭和母亲给他设置好的。

    令人惊异的是,这个小男孩在三岁时就像一个成熟少年那样懂事,他因为自己的母亲,即他心目中的女人、他的至爱被人夺走、同他人寻欢作乐而感到痛苦不堪。不知有多少次,人们说不记得了,否认他们曾见到过父母做爱 ;人们说不记得了,这实际上是幼稚的人们所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一个男人要自己的母亲同父亲相亲相爱,成为一个幸福的女人,那么他首先必须改变自我,要克服在母亲面前的任何幼稚表现。男人的不诚实之处正在于,他把母亲当成圣洁的天使来保护,使她完全属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为我们所说的那种女性负性心理的滋生而提供了条件。

    所以说,这个小男孩在忍受痛苦。但奇怪的是,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他却能跨过摇床的栏杆,回到里面乖乖地睡觉。

    后来,人们看到他长大成人。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到底是谁杀害了国王拉伊俄斯?大家都在议论纷纷,但他却把自己排除在外。相反。他却要人们到别处寻找凶手。俄狄浦斯如此迟钝和固执,始终认识不到自己的罪行。这使人们想到了男子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里不断提出自己的需求,每当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便反对父亲,但却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要知道,在家里已有另一位男子汉,那就是他的父亲——由于自然法则,父亲肯定会早于他离开这个世界。

    任何痛苦都源于某种罪过。人类病痛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在某个时期犯下过罪恶,而某些不适的表现正是我们在盲目地延续那种罪过的结果,这种罪过是我们在生活的某个时刻犯下的。(14)

    这个俄狄浦斯冥顽不灵,当一位智者出现在他面前时,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意识到,而是因为他对日常生活的幼稚态度而变得头脑简单,他为了忠实于母亲——女性的爱而自残为盲人,而这点是他始终不肯承认的。所以说,他自残为盲人并不是为了征罚自己,而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他只愿意看到赤身裸体的母亲,即使她死了,那个身体也只属于他自己。

        俄狄浦斯走进忒拜城时看见了一群欢乐的少年和一些吹笛的人在一起;有一位长者在跳舞。后来,这位陌生而又智慧的长者向俄狄浦斯指点迷津(他以自己的智慧向他指出走出困境的正确道路):让他跟出现在他面前的那位新女性走。但俄狄浦斯不理解,他不理睬那位姑娘。这表明,他在重复男人的那种错误行为,心中仍在想着他的母亲。

    肯定地说,对母亲不应该有爱的欲望。这不仅因为这是全社会的共识,还因为这种**关系会危及生命的发展,它与生物进化过程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早晨过后,黄昏立即到来,那么太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如果男人对母亲、妻子、姐妹或者女儿少有点占有欲,那么他会成熟得更快更好,因为男人在远离亲人的地方更容易变得成熟。但这里讲的是真实含义上的远离。对于先验的我来说,每次远离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影片中,所有的女性都配合得非常默契。好像她们每个人都是圣殿第一女祭司皮狄倪斯的侍女。那位女祭司(在德尔福总有一为女祭司)总是遮掩自己,而那位智者却毫无遮掩地显现自己的面孔。


    注14:关于罪恶感和压抑感的论述,请参见A 梅内盖蒂著作《心理感应场》中的‘人格的伦理结构’一节。


悲惨事件不断发生,而伊俄卡斯忒却在草坪上与一帮年青人追逐嬉戏,她玩的仍然是孩提时代的游戏。其实,她已经从王宫的监视孔里听见了下面人们所议论的一切,但她却假装不知。她的虚假行为确实让人费解:事情越是趋向明朗化,伊俄卡斯忒——这位具有负性心理的女性和母亲的象征人物——的情欲就表现得越是强烈。这种类型的母亲总爱诱惑并接受儿子的爱(因为伊俄卡斯忒此时已经知道俄狄浦斯是她的儿子)。当他面临毁灭时,她更加爱他。因为她深知,儿子受到外部现实严峻打击后,便会去寻求母亲的呵护。这是母爱的一种策略,她至死也要拉住她那命中注定要死的儿子。

    俄狄浦斯王对待这一切,像个发怒的孩子,并伪装成天真的模样:他用手指使劲搓着嘴唇和牙齿——他的这一举止实际上代表着他的口淫阶段,一种本能的口腔占有欲,尚未成熟的性占有欲。他大声喊叫,几乎是请求人们的理解和原谅,也就是说,他要求得到更多的母爱。

    在发生了这一切之后,这种类型的母亲通常会上吊自尽。人们把其视为悲壮的行为,实际上,这是女性负性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

    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影片中每次悲剧场面出现时都有相应效果的画面相配合。出现乱伦的内容时,主要场景和背景画面便具有浓厚的死亡色彩。死亡宿命论这一主题就这样得到进一步地展开,直至一幅满山遍野都是尸体和秃鹫的荒凉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如果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或从和政治意义上来对负性心理进行一番认真的思索的话,那么,人们就会发现,它已对很多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人以同一种模式在生活、并产生同一种效应 。主体一旦受情结支配去行事,他就会失去生命力,并因此而痛苦不堪,同时,他对情况失去了判断力,因为他越来越趋向于反生活的方式。

    人们看到,男主人公预感自己将要死亡时,心急如焚地想保护他那位妻子——母亲。他的内心已告诉自己,他剩下能做的也只是向操纵他走向厄运的人尽点孝心而已

    整部影片是悲壮史诗性的,但同时也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人在梦境中总是不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不知道他是渴望母亲呢还是想要女儿?不管怎么样,梦中可以出现许多人,但梦中总有自我。梦中出现的各种片断、情境和行为表现都是做梦者个人的人格体现。人总是要把潜在的最基本的情结动力释放出来。

    人们的机体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他们所不愿见到的东西并承受自己的具体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影片中有许多人物,他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即将发生的悲剧,但大家都在助长悲剧的发生,谁也不愿意说出来。好像隐藏在每个人内心中的这个秘密只要不被捅破,悲剧就不会发生似的。

    可悲剧就发生在众人的眼前。是众人在促使优秀人物的情结活跃起来,而他们自己巍然不动地围在那里观看,好像一股持续不断的水流,以不同的方式在促使自己的领导人走向毁灭。

       
(甘老师供稿)



用心、专注、敬业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本体心理学电影分析:《俄狄浦斯王》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