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WORKSHOP)是目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一般而言,工作坊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几十人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较,工作坊具备一些鲜明的特征:
1)探讨的话题往往更有针对性。很多时候,都涉及到相关领域的前沿话题,甚至,很多伟大的思想与理论都是在工作坊这种形式的讨论之中诞生的。
2)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可以在某人的家里,也可以在正规的会议室里面,更可以在旅游景点,工作坊的时间与地点都比较灵活。
3)费用较为低廉。
工作坊的渊源
我们常说的“心理工作坊”其实最初是个“生理工作坊”。同病相怜,这一颇具心理安慰作用的词汇,在早期心理工作坊的雏形中,也确实代表了一群结核病病友之间的温暖关系。
20 世纪初,一个叫普拉特的波士顿医生,为了缓解结核病人的负性情绪,想了一个办法,把病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交流生病期间的苦恼和焦虑,分享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和令他们高兴的事。结果出人意料,病人们不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对治疗效果有意想不到的提升。
这种方法如此见效,后来就被医学界、心理学界逐渐接受并发展,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到了今天,它早已不再被作为“治病”的方式而存在,它能够帮助大家缓解困惑、焦虑,缓解亚健康心理状态,同时,更能促进心理成长。这,就是心理工作坊。
什么是心理工作坊?
心理工作坊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在工作坊中,是一个咨询师同时和一组参与者进行。
心理工作坊不是只针对心理疾病的患者,作为一种能有效地影响人的方法,它日益成为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人们的心灵SPA。
心理工作坊不只是上课、讲座,而是将互动与主题相结合,让你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提升。
心理工作坊不是我们才发明的,随着心理健康、身心生活质量日益被现代人所重视,它早已是国际上流行的、深入人心的社会生活方式。
工作坊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能帮助人?如何参与?
工作坊为什么能帮助你
——你需要大家,大家也需要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被负面情绪困扰的人最感失落的事情。而在心理工作坊中,你不会有这样的失落。你可以看到别人也有和你一样的问题和困扰,这时你的焦虑会减轻,心理会平衡;你也可以看到别人获得了改善,这时你的信心被点燃,也产生出积极的期待。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如相互倾诉、解决问题、表演戏剧等丰富的形式,组员们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分享共同的体验,认真思考自己的成长经历,重新开始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成长。
心理工作坊,就是团体心理咨询的一种。
心理工作坊中,到底是什么元素,使得它具有这样的力量呢?
● 参与者:在乌托邦里真实相对
在心理工作坊的小组中,成员来参加,就是因为都有交往与成长的需要。这决定了大家会更倾向选择建设性的方式来互动。
大多数参与者原本是陌生的,既没有亲人或爱人般亲密的关系,又没有竞争对手或上下级般的利害关系。这样一个有别于现实环境的“乌托邦”,使得每个人都更容易维护好自尊心,更容易开放和宽容。
在这里,参与者彼此是臂膀,彼此是眼睛,也彼此是镜子。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给予真诚的反馈。
● 团体动力:一个让人成长的场
一个团体,就像具有自己的生命。好像每个人都贡献一捧种子,最后分享果实。又好像每个人都贡献了一些动力,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发动机。随着相处时间增加,团体自己就会成长、成熟,每个人也会从中获益——在体验他人情感世界的过程中,体验和认识自己。
在工作坊中,每个人都是一分子,大家遵守共同的规则,没有谁高谁低。虽然刚开始时会有点陌生感,有点不信任,有点放不开,但随着小组气氛的建立,坦诚、信任的增加,大家会谈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你的体验也势必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 专业主持:带来资源,引导方向
他首先是一个专业人士,能娴熟地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来设计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参与者调整自己的心态,学到新的处理问题的技能。
他是一个“当家人”。要带领成员建立一个温暖、安全、相互信任的联盟关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个充满着陌生人的小组来说更是如此。成熟的主持者能有效地推进成员互相信任,帮助小组营造一种建设性的和谐状态。
他又是一个监督者。他会鼓励大家自觉、自愿地坦白自我,充分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如果他发现有的成员为顺从团体的要求,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或者虚假的自我坦白时,就会加以阻止。再比如,如果有“大嘴巴”违反了保密原则,把其他成员的隐私传出去,他会妥善处理,引导“大嘴巴”调整自我,维护集体利益。
工作坊参与的三大纪律:
1. 保密 工作坊中,常常会涉及到我们内心深层的一些东西,一些令我们伤痛的隐秘。在安全的环境中分享这些体验对我们至关重要。
但是,分享的隐私仅限于在工作坊的范围之内,出了门,如果再和别人谈论,甚至泄漏他人的身份和隐私内容,就犯禁了。
2. 守时 工作坊是一个分享生命的地方,也是一种承诺。对于固定组员的工作坊来说,准时参加、尽量每次参加,就是参与者的责任。否则,一个时来时走的成员,会让小组的内部动力大打折扣。
3. 彼此尊重 尽管我们可以坦诚告诉他人自己的看法,但是,一切都要在尊重的前提下。
工作坊是这样工作的
规模:工作坊要做的事情是灌溉心灵,这是“细活儿”,因此,它的规模不能太大,一般治疗性小组不超过10人,成长性的小组不超过15人,以教育性为主的小组可以大到几十人或更多。个别情况下,有的工作坊需要比较大的团体动力,也可能会有几十人到几百人的规模。
前提:如果你了解,如果你愿意
知情同意是贯穿工作坊始终的重要原则。一个完善的工作坊,会给计划参与者提供详尽的团体概况,包括团体的目标、成员间关系的预期、主持者的资格、团体活动的内容等。包括参与工作坊的潜在风险,以及哪些情况不适合,提醒他们慎重决定。其实这就为主持者与成员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共同成长——工作坊的四季
1.春季,种下希望的种子
在开始阶段,尽快彼此熟悉、打破坚冰是主要任务。主持者会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使组员因有共同体验而感受到被信任、被接受的安全人际氛围,比如采用循环介绍(每个人不仅介绍自己,还要介绍自己前面的人),滑稽体操、互相模仿等。不知不觉中,希望的种子已经埋下。
2.夏季:让我们共同面对问题
在第二阶段,就好像在夏季,需要给庄稼浇水、施肥、除草,很多的工作在进行当中,比如:
1). 问题分担:使大家不再以为只有自己的问题才是最严重的,分担有很好的减压与驱除孤独的作用。
2). 分析问题:主持者引导大家讨论一些典型的错误思维,比如“如果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个动作,大家都会笑我”。
3). 提供策略:主持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策略,使大家能够以建设性方法去应对问题。比如介绍一些相关理论、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比如调整认知偏差(如“紧张是社交失败的标志”),进行放松训练(如腹式呼吸),或讨论如何应对焦虑的情境。
4). 组员间的相互支持:不仅给每个人以鼓励和安慰,而且让每个人都因帮助别人而产生有力感与自信感。
3.秋季:让感动深入心灵
在第三阶段,就好像在秋季,生命的感动不断深化,大家彼此越来越和谐。而工作坊的成果已经体现出来。
工作坊提供的安全、开放、接纳、相互关爱的气氛,使大家的情感得到抚慰,主持者会引导大家讨论并进行现场练习,从而达到更好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调节。
4.冬季:带着成功感受离开
最后阶段,也就是告别的阶段。大家像雪天围炉而坐那样,共同分享参与工作坊的的成功感受,分享在这段历程中的收益,还分享希望带到未来生活中的计划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