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心理压力的把兄弟
雷 明
“压力感受=实际压力值 × 压力延续时间”
——Hans?Selye(心理压力研究之父)。
从小特不爱学习,每次学校一放寒暑假我就玩个没完。但每每在撒欢儿之余,总觉得有个影影绰绰的大麻烦在等着我,没错!那就是万恶的假期作业。有个声音像苍蝇一样在我耳边念叨:“作业~作业~作业!”弄得我就连上厕所都在心里惦记着。
玩嘛玩不爽,作业还落下一堆!唧唧歪歪到最后基本上都是一个下场,在崩溃中写个通宵达旦,弄不好还要被老爸K。
这就是拖拉,也就是Hans老头的压力公式里那个“压力延续时间”。不难看出它和压力之间的关系吧?
越拖拉越抓狂!
A:惨遭肢解的注意力
A是个很抢眼的美女,身为秘书的她肯定是办公室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看着就延年益寿!可惜,这位漂亮的秘书也在被拖拉折磨着。倒不是工作态度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她找不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
“琐碎!”她这么评价自己的工作:“我这边厢要准备领导的发言稿,刚刚琢磨一个大概,那边就让我去上网查资料,等Google一圈儿再晕头转向地回来,刚才想好的内容肯定全忘了,只好重打锣鼓另开张。但别以为就能踏踏实实写下去,往往构思了两个自然段的工夫,不是客户来访就是派发会议通知,我还得扔下稿子站起来忙活!”久而久之,A对所有的文字工作都养成了拖拉的习惯:“就算我有斗酒诗百篇的文采也禁不住这么频繁被打断。反正也不可能完整构思,闲着也是闲着,我还不如上网玩会儿抢车位呢!”
但没完成的毕竟要完成,拖来拖去就到了最后关头。
“文字工作对于秘书来说往往是比较重要的工作内容,耽误不得。”深坐簇峨眉,A看上去很无奈:“越拖时间越紧,我也就越焦虑,到最后往往不用别人打断,我自己就坐立不安了!从文件的整体构思到细节措辞,我需要一个大块儿的、整段的时间才行啊!但我的时间被撕碎了,这不是逼着我用碎砖烂瓦盖长城么?”
“我算明白为什么那些作家都爱半夜三更写东西了。”A的总结更像抱怨:“难道我也要当夜猫子么?”
心理解读:
完整的玻璃窗当然可以挡住风,玻璃窗上每出现一个小洞,它挡风的作用就会被削弱一点。当玻璃窗上的小洞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变成了破窗乃至纱窗,透气性极佳。
人的注意力就好像一个大玻璃窗,当它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被毁损到一定程度,便很难再集中。客观上,完成一篇文字创作是要以连贯的注意力投放作为基础的,被撕裂的注意力碎片也许可以用来背背单词或者打个电话,肯定无法用来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
这不是A女士个人的问题,现代社会提供给我们的是高频率的信息交互,在方便了人际交流的同时也剥夺了我们内心的宁静。时时闪动在电脑屏幕上的MSN和QQ,冷不丁响起的手机铃声乃至不期而遇的推销电话,都会把我们好不容易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捅个窟窿。如果说50年前的人的注意力像一根黄瓜那样完整,那么现代人的注意力更像是一排黄瓜片,其后果就是越来越快餐化的阅读习惯和日益烦躁的社会心理状态。
A女士的拖拉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她对于碎片化的思维模式尚未适应。而如何利用日趋碎片化的注意力进行连贯的深度思维,恐怕是现代人早晚都要面临的共同课题。
应对措施:
注意力碎片之所以难以利用,是因为它们散落在一天中的各个角落。这就仿佛撒了一地的菩提子,虽然看上去彼此十三不靠,但串起来就能吟诵《金刚经》。
用什么把它们串起来?模块化思维。
建议A在下次写文案时,先关注结构,在结构清晰之前不考虑细节之处的措辞。写个框架费不了多少时间,甚至不需要坐在电脑前,溜溜达达都能列出几个粗糙的大标题。排定了顺序以后,再把每个标题当作一个小段落来写。与其拖着不写,不如切碎了逐个击破。把一整篇文案变成了一个个文案的碎片,然后用注意力的碎片来搞定文案的碎片,这样才般配。只要大标题不乱,最后再串起来即可。
好处在于每写好一个小段落就朝着完成迈进了一小步,模块化思维带来的是一个逐渐逼近成功的工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获得信心、积累喜悦的心理过程,比拖延造成的焦虑体验要积极的多。